【Yahoo新聞報道】資深法醫馬宣立於 2025 年 7 月 2 日辭世。生於馬來西亞的他,1981 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系,隨即投身法醫病理學工作,1995 年起在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任教,擔任臨床副教授逾 30 年。即使近年健康欠佳,於辭世前三個月,他仍前往澳門主持法醫學工作坊,持續參與教學及培訓。
馬宣立的研究範疇,專注於創傷及死亡成因,他為人熟知的是在多宗死因研訊中,以專家證人身分參與,包括反修例運動期間,職訓局女學生陳彥霖及科大學生周梓樂的死因研訊。他亦曾指出,死因裁判庭制度存在不足,例如案件積壓、人手不足及調查延誤,影響死因鑑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,呼籲制度改革以提升效率和公正。
並非一開始打算攻讀法醫
關於成為法醫的契機,馬宣立曾在受訪時表示,自己並非一開始便打算攻讀法醫,於港大畢業時,他對未來職涯其實沒有特定規劃,直至在面試時,遇見時任衞生署法醫顧問主管王陽坤,獲邀嘗試法醫工作,由此展開其法醫生涯。
他曾提到「法醫接觸的範疇好廣闊,可以同時活用科學和醫學去解釋案件」,並強調從事法醫工作是以專業尋求死亡真相。
他曾於受訪時憶述,1982 年加入醫務衞生署(衞生署前身)法醫科的初期,曾遇過一宗案件,當時有一名年輕男生從高處墮下,大樓證實死者為公司員工,死亡前有拍卡進入房間的記錄,「我覺得事件有可疑,因為室內和窗台都有血迹,是死者的血。再回到地下檢查遺體,發現胸部有一個好幼的小洞,似是被硬物刺傷,有機會是螺絲批,不過並不是致命傷。」雖然最後有沒有找到疑兇,他說已沒有跟進,但至少他證明了事件有可能是他殺。
「盡自己能力可以做到的事情,希望得到答案,去滿足幾方面人的疑問。」
兩宗研訊均以「死因存疑」作結
馬宣立最為人所熟知的,是曾多次出任死因研訊專家證人。多名死因裁判官,在庭上均曾表示對馬宣立的尊重。於反修例運動期間,他亦曾參與兩宗備受關注的研訊,即職訓局女學生陳彥霖,及科大男學生周梓樂的死因研訊。
職訓局女學生陳彥霖疑溺斃,被發現時屍體全裸。馬宣立指出,死者遺體全裸是不尋常的情況,他事後受訪時,亦曾提到因此「令我好唔舒服」。尤其死者的內衣褲貼身,難以自然脫落。他亦表示,當時本地未能進行矽藻檢測,無法判斷死者落水時是否仍有呼吸與循環,導致死因難以確定,「單靠解剖,無法證明太多事情。」最終死因庭的裁決是「死因存疑」。
至於在將軍澳墮樓的科大男學生周梓樂,其死因研訊一直聚焦於墮樓的原因。馬宣立則透過死者傷勢分析,指他的傷勢集中於右側頭部與盆骨,推斷應為右側先著地,而手腳傷勢輕微亦不支持外力襲擊的說法,認為是意外墮樓。研訊結果,裁決同樣是死因存疑。
堅持從科學角度接近真相
時值反修例運動期間,坊間彌漫對制度、政府的不信任,亦有大量陰謀論。馬宣立在受訪時,坦言自己不支持暴力行為,但支持反修例,「所以沒有理由為警察、政府辯護。」但身為法醫,他強調需從科學、證據的角度去接近真相,「網民想信甚麼,他們就 pack 埋一起當是……其實這些疑點不能夠說網民錯,但事實上並沒有可疑。」
於「菲傭猝死案」任專家
除了和社會運動相關的死因研訊外,馬宣立亦有參與其他多項死因研訊,例如「2017 年菲傭猝死案」。當年一名 46 歲菲律賓籍女傭,在受聘約 4 個月期間,疑因長時間勞累,每日工作達 21 小時、遭僱主責罵甚至限制如廁等,在辭職後不久,於僱主家中被發現昏迷,送院後不治。
死因研訊中,馬宣立以資深法醫和專家證人的身分出庭作供。他根據解剖報告的資料,指不認為死者死因與營養不良有關,同時對「過勞致死」的說法持保留態度,認為過勞永遠不會是直接致死原因,雖然長期精神壓力或睡眠不足可能引致高血壓或中風,但難以直接導致猝死。他的意見認為,死者死因不明,且現有證據難以斷定是否因過勞所致。陪審團最終一致裁定死者「死於自然」,但死因裁判官仍下令警方跟進僱主及中介公司的相關調查,並提出多項改善建議。
倡議改善死因庭制度
他一直致力透過協助死因研訊,尋找事件真相之餘,亦令死者家屬得以釋懷。然而死因研訊的結果未必能盡如人意,如「死因存疑」、「死於自然」等的結果,也未必可令公眾及家人釋疑。對於死因研訊制度,馬宣立曾指出香港死因庭面對案件積壓、人手短缺、調查延誤等問題,建議改革制度,增加資源,並讓法醫能在案件早期介入調查。